中医辩证施治表

2024-02-07 00:09   爱乐医讯网   

中医辩证施治表

一、辩证分型

1. 阴阳失调型症状:畏寒怕冷,手足不温,面色苍白,精神萎靡,乏力,口干咽燥,舌质淡,苔白,脉沉细。治则:调和阴阳平衡。

2. 气血不足型症状:头晕目眩,心悸气短,四肢乏力,面色苍白,舌质淡,苔白,脉细弱。治则:补气养血通络。

3. 气滞血瘀型症状:胸胁胀满,疼痛,情志抑郁,舌质紫暗,脉涩。治则:理气活血化瘀。

4. 痰浊阻络型症状:肢体麻木,沉重无力,眩晕呕吐,舌质淡胖,苔白腻,脉滑。治则:化痰通络散结。

5. 热毒内盛型症状:高热不退,面红目赤,口干咽燥,便秘尿黄,舌质红绛,苔黄燥,脉洪数。治则:清热解毒泄毒。

二、施治原则

1. 根据不同症状及个体差异,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。

2. 调和阴阳平衡,以平为期,以和为贵。

3. 补气养血通络,注重气血双补。

4. 理气活血化瘀,调畅气机,活血通络。

5. 化痰通络散结,注重化痰除湿。

6. 清热解毒泄毒,清营凉血。

三、常用中药

1. 补益类:如人参、黄芪、党参、白术、山药等。

2. 理气类:如陈皮、枳实、木香、香附等。

3. 活血类:如川芎、当归、丹参、桃仁等。

4. 化痰类:如半夏、贝母、茯苓、陈皮等。

5. 清热解毒类:如金银花、连翘、板蓝根、大青叶等。

四、针灸治疗

1. 毫针刺法:根据不同病症选用不同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。

2. 艾灸法:用艾条或艾炷灸疗穴位以达到温通气血的目的。

3. 拔罐法:用火罐吸附于背部穴位处,以祛除体内寒湿之气。

4. 三棱针法:用三棱针点刺穴位出血以泄热解毒。

5. 耳针法:用耳穴压豆法刺激相应穴位以达到治疗目的。

五、中药外治法

1. 中药熏洗法:将中药煎汤熏洗患处以达到舒筋活络的目的。

2. 中药敷贴法:将中药研末调制成糊状敷贴于患处以达到舒筋活血的目的。

3. 中药热熨法:将中药研末装入布袋内加热熨烫患处以达到温经散寒的目的。

相关阅读